中國寧波網記者單玉紫楓
國家出手促消費!
今天(7月31日)上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的通知,強調“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共出臺20條舉措(下稱“20條”)涉及豐富文旅消費,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促進假日消費等。
消息一出,立時引發全網熱議。其中,文中提及的“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一度登上熱搜第一。
國家發文,劍指當下各地制約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痛點和堵點。信息量巨大,同時事關國之大事與民之小事,寧波怎么看?怎么干?
“優先”,不意外
先看背景,為什么要“優先”消費?
簡單來說,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和投資為內需,出口為外需。
當前,全球通脹高企、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帶來的外需減弱,成為中國經濟面臨的重要不利因素,因此各界普遍認為,擴內需是應對全球經濟下行的“關鍵棋”。
進一步來看,內需中,相較于投資,消費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對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2%。而在疫情發生前的九年時間,這一數值始終保持在55%-69%的區間內,且貢獻率都大于資本形成總額。
“14億多人口蘊藏的巨大消費潛能,是穩定我國經濟增長的壓艙石。這次出臺的‘20條’措施,優先拉動消費快速回升,是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舉措。”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宓紅表示。
事實上,早在幾個月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將著力擴大內需放在2023年五項重點工作之首,并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需求擺在優先位置。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尤其提到要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要提振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推動體育休閑、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
“‘20條’一脈相承,既是政策落地,也進一步了細化發力方向。”宓紅指出。
“20條”,怎么看
再做減法。
“20條”點多面廣,歸根結底就是兩類:一為恢復消費,二為擴大消費。
要恢復,就要盤活“存量”,讓傳統消費轉型升級;
要擴大,就要創造“增量”,使服務消費和新型消費擴能增效。
二者都意味著要提升消費能力、優化消費供給以及改善消費環境。
換言之,促消費的重點,就是讓人們有錢花、敢花錢、有地方花錢。這里的“錢”,既有汽車、家居等大宗消費的“大錢”,也有日常點滴如餐飲、文旅、特色農產品等的“小錢”。
“大錢、小錢一起抓,才能一起促進‘大消費’。”市商務局副局長葉文濤說,“促消費”從來都不只是經濟問題,還是民生問題。因此,解決這類問題,往往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回應一個個具體而實在的需求、期盼開始。
過去一年,寧波人均支出4.3萬元,超越蘇州,在中國人均消費十強城市排名第六。今年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超2.2萬元,同比增長6.1%。這背后,消費券提供了有力“助攻”。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市、區兩級共投入財政資金6億元用于發放消費券。市民拿著消費券,消費了近115億元,其中汽車消費近75億元。通過測算模型初步計算,消費券拉升上半年社零約2.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在一系列消費政策加持下,寧波新型消費蓬勃發展,催生出智慧零售、在線健康服務、沉浸式演藝等消費模式,正成為消費恢復性增長的新動力和新空間。
“比如,寧波市場演藝經濟‘魔力’漸顯,上半年劉若英、任賢齊等演唱會等如火如荼,一票難求;青春夜市集、隨機舞蹈show、交換人生拍賣會等開啟夜間消費新場景,7月15日,天一廣場客流量突破26萬人次……”市服務業局產業發展處相關負責人如數家珍,新型消費正發揮著經濟發展新引擎作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有地方花”的問題。下一步,落地“20條”,寧波需要更加充分地釋放消費市場的潛力,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打開內需新空間。
寧波,怎么干?
如果把維度放到消費對整個經濟的拉動作用來看,寧波顯然還有不少的進步空間。
“比如夜市經濟,寧波相比以往有長足進步,但相比優秀城市還有較大差距。”宓紅指出,促消費,向來不是單向地供給滿足需求,而是要讓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向奔赴、協同發力。
經濟有活力,收入有保障,消費才有動力。具體來看,寧波因地制宜落實“20條”,需要拓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的準入問題,要促進新消費業態的加快成長,以及加強消費配套設施的建設、引導消費個性化發展等等。
畢竟對老百姓來說,消費歸根結底是為了改善生活。
錢怎么花,花在哪里,與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相關,更與自下而上的需求動力相關。
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理解“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登頂實時熱搜第一的“情緒背景”。
再過幾個小時,“2023寧波購物節·浙里來消費”即將拉開帷幕。作為激活市場、促進消費的標志性節慶活動,寧波購物節從2007年起,連續17年,每年一屆從未中斷。
“今年,寧波購物節將首次涵蓋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呈現體育消費、品質消費、文旅消費、美食消費、夜間消費以及幫扶消費等六大主題,以求進一步釋放全市消費活力,打造‘市民促消費、企業促銷售、城鄉旺人氣、生產旺市場’的大消費新格局。”寧波市商務局副局長葉文濤介紹。
換個角度來看,新一屆購物節是寧波促消費的一個縮影。城市以每一年的“小修小補”與時俱進,滿足差異化的消費訴求,呵護城市煙火氣,提供更多發展機遇,經濟的基本盤才能更加穩固。
葉文濤告訴記者,此前,寧波已印發《“雙促雙旺”促消費穩增長實施方案》提出年度目標——在商貿、文旅、會展、經信、農業農村等領域舉辦促消費活動各100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口額、本地產品銷售額、數字消費規模均超5000億元;接待過夜游客超5000萬人次;批發零售額達到6萬億元。“下一步,針對‘20條’,寧波也將出臺進一步細化措施,爭取進一步提升消費力。”
說到底,集中精力做好“民之小事”,才能更好地服務“國之大事”。
恢復和擴大消費“20條”來了 寧波怎么看?怎么干?
稿源: 中國寧波網 2023-08-01 11:38:31
中國寧波網記者單玉紫楓
國家出手促消費!
今天(7月31日)上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的通知,強調“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共出臺20條舉措(下稱“20條”)涉及豐富文旅消費,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促進假日消費等。
消息一出,立時引發全網熱議。其中,文中提及的“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一度登上熱搜第一。
國家發文,劍指當下各地制約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痛點和堵點。信息量巨大,同時事關國之大事與民之小事,寧波怎么看?怎么干?
“優先”,不意外
先看背景,為什么要“優先”消費?
簡單來說,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和投資為內需,出口為外需。
當前,全球通脹高企、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帶來的外需減弱,成為中國經濟面臨的重要不利因素,因此各界普遍認為,擴內需是應對全球經濟下行的“關鍵棋”。
進一步來看,內需中,相較于投資,消費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對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2%。而在疫情發生前的九年時間,這一數值始終保持在55%-69%的區間內,且貢獻率都大于資本形成總額。
“14億多人口蘊藏的巨大消費潛能,是穩定我國經濟增長的壓艙石。這次出臺的‘20條’措施,優先拉動消費快速回升,是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舉措。”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宓紅表示。
事實上,早在幾個月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將著力擴大內需放在2023年五項重點工作之首,并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需求擺在優先位置。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尤其提到要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要提振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推動體育休閑、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
“‘20條’一脈相承,既是政策落地,也進一步了細化發力方向。”宓紅指出。
“20條”,怎么看
再做減法。
“20條”點多面廣,歸根結底就是兩類:一為恢復消費,二為擴大消費。
要恢復,就要盤活“存量”,讓傳統消費轉型升級;
要擴大,就要創造“增量”,使服務消費和新型消費擴能增效。
二者都意味著要提升消費能力、優化消費供給以及改善消費環境。
換言之,促消費的重點,就是讓人們有錢花、敢花錢、有地方花錢。這里的“錢”,既有汽車、家居等大宗消費的“大錢”,也有日常點滴如餐飲、文旅、特色農產品等的“小錢”。
“大錢、小錢一起抓,才能一起促進‘大消費’。”市商務局副局長葉文濤說,“促消費”從來都不只是經濟問題,還是民生問題。因此,解決這類問題,往往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回應一個個具體而實在的需求、期盼開始。
過去一年,寧波人均支出4.3萬元,超越蘇州,在中國人均消費十強城市排名第六。今年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超2.2萬元,同比增長6.1%。這背后,消費券提供了有力“助攻”。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市、區兩級共投入財政資金6億元用于發放消費券。市民拿著消費券,消費了近115億元,其中汽車消費近75億元。通過測算模型初步計算,消費券拉升上半年社零約2.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在一系列消費政策加持下,寧波新型消費蓬勃發展,催生出智慧零售、在線健康服務、沉浸式演藝等消費模式,正成為消費恢復性增長的新動力和新空間。
“比如,寧波市場演藝經濟‘魔力’漸顯,上半年劉若英、任賢齊等演唱會等如火如荼,一票難求;青春夜市集、隨機舞蹈show、交換人生拍賣會等開啟夜間消費新場景,7月15日,天一廣場客流量突破26萬人次……”市服務業局產業發展處相關負責人如數家珍,新型消費正發揮著經濟發展新引擎作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有地方花”的問題。下一步,落地“20條”,寧波需要更加充分地釋放消費市場的潛力,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打開內需新空間。
寧波,怎么干?
如果把維度放到消費對整個經濟的拉動作用來看,寧波顯然還有不少的進步空間。
“比如夜市經濟,寧波相比以往有長足進步,但相比優秀城市還有較大差距。”宓紅指出,促消費,向來不是單向地供給滿足需求,而是要讓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向奔赴、協同發力。
經濟有活力,收入有保障,消費才有動力。具體來看,寧波因地制宜落實“20條”,需要拓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的準入問題,要促進新消費業態的加快成長,以及加強消費配套設施的建設、引導消費個性化發展等等。
畢竟對老百姓來說,消費歸根結底是為了改善生活。
錢怎么花,花在哪里,與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相關,更與自下而上的需求動力相關。
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理解“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登頂實時熱搜第一的“情緒背景”。
再過幾個小時,“2023寧波購物節·浙里來消費”即將拉開帷幕。作為激活市場、促進消費的標志性節慶活動,寧波購物節從2007年起,連續17年,每年一屆從未中斷。
“今年,寧波購物節將首次涵蓋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呈現體育消費、品質消費、文旅消費、美食消費、夜間消費以及幫扶消費等六大主題,以求進一步釋放全市消費活力,打造‘市民促消費、企業促銷售、城鄉旺人氣、生產旺市場’的大消費新格局。”寧波市商務局副局長葉文濤介紹。
換個角度來看,新一屆購物節是寧波促消費的一個縮影。城市以每一年的“小修小補”與時俱進,滿足差異化的消費訴求,呵護城市煙火氣,提供更多發展機遇,經濟的基本盤才能更加穩固。
葉文濤告訴記者,此前,寧波已印發《“雙促雙旺”促消費穩增長實施方案》提出年度目標——在商貿、文旅、會展、經信、農業農村等領域舉辦促消費活動各100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口額、本地產品銷售額、數字消費規模均超5000億元;接待過夜游客超5000萬人次;批發零售額達到6萬億元。“下一步,針對‘20條’,寧波也將出臺進一步細化措施,爭取進一步提升消費力。”
說到底,集中精力做好“民之小事”,才能更好地服務“國之大事”。
編輯: 賴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