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首頁

搜索 郵箱 網站地圖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寧波網 >> 理論 >> 社科苑

華建新:知樂知學,王陽明四明山之旅

http://www.lapoloniadelospolacos.com    中國寧波網2023/10/31 08:56稿源:寧波日報

  華建新

  王陽明一生性喜山水,其在《即事漫述》一詩中有“從來野興只山林,翠壁丹梯處處尋”之句,吐露出其向往自然、返璞歸真的心靈世界。故鄉的山水之美哺育了少年陽明的成長,四明山亦成為其游歷、歌詠和審美的對象。明正德八年(1513年)六月中旬至七月初,王陽明攜道友、弟子游歷四明山,距今已500多年,然昔日的腳步聲仍在今天回響。王陽明在寫給道友即后來成為弟子的黃巖人黃綰信中有言:“(游歷)往返半月余”。王陽明晚年弟子錢德洪所編撰的《陽明先生年譜》中亦有記載。追述往事,當年王陽明一行四明山之旅可分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游覽永樂寺,第二階段為游四明山。

  一、師道友情:尋游永樂寺

  徐愛,字曰仁,號橫山,是陽明先生早期的入門弟子,亦為其妹夫。當年,其在跟隨陽明先生游完四明山后,即撰寫了《游雪竇因得龍溪諸山記》一文,此文真實地記錄了一行人四明山之旅的全過程。此文中,首先交代了游山的緣由:“陽明先生久懷雪竇之游。正德癸酉夏,予從陽明北歸,過龍泉,避暑于清風亭。王世瑞、許半圭、蔡希顏、朱守忠偕自越來,矢遂厥游。”以上文字,簡潔地點明了游歷四明山的緣由、時間和同游人。緣由為“陽明先生久懷雪竇之游”。此“雪竇”指奉化雪竇山,浙東名剎雪竇寺即藏于此山中。時間為明正德八年(1513年)夏,時陽明先生與徐愛皆因歸越省親在余姚。永樂寺同游者為王陽明、徐愛、蔡希顏和朱守忠,蔡、朱二人均為山陰人,以及王陽明道友山陰人王世瑞(名琥,字世瑞)、上虞人許半圭(名璋,字半圭)。徐愛、蔡希顏和朱守忠均為王陽明于正德二年(1507年)被貶謫貴州龍場、途經杭州時所納弟子。

  王陽明、徐愛與其他四人在余姚會合后,經商議,先游覽距余姚城東約三十里的龍山南麓永樂寺游覽。徐愛有《游永樂次陽明先生韻》一詩可證:“放舟始尋寺,師友興何長。古樹云蘿濕,閑心夏日涼。江流隨地合,海色接天蒼。宴坐清茶罷,悠然月滿廊。”從此詩可知,陽明先生一行泛舟姚江,至永樂寺覽勝。

  在王陽明一行人游永樂寺一百六十余年后,明末清初大儒黃宗羲亦游永樂寺,其在《永樂寺碑記》一文中提及陽明先生等游永樂寺之事:“正德癸酉,陽明先生與王世瑞、許半圭、蔡希顏、朱守忠、徐曰仁流連信宿,賦詩于此,曰仁因記其事。”從“流連信宿”一語可知,陽明先生一行當年在永樂寺游覽連住了兩夜。據清光緒《慈溪縣志》記載:“永樂寺,縣(此指慈城)西六十里。宋淳祐間,僧志先建,名報慈庵。景定三年(1262年),請額‘永樂’,改為寺。”永樂寺建成后,以其幽潛奇特的環境,一時成為姚東游覽勝地,騷人墨客紛至沓來。黃宗羲在《永樂寺碑記》一文中盛贊永樂寺名勝境況,言其:“天地間清淑之氣,山水文章,交光互映。”永樂寺成為陽明先生一行游歷四明山之前站,并非簡單出游線路安排,可謂是對永樂寺山水形勝心有所念。

  二、涉水攀絕:游歷四明山

  陽明先生一行在永樂寺游覽兩天后繼續前行,一路尋芳探幽,然而詢問登雪竇山之路而不得。正當大家欲渡姚江進入四明山之時,因蔡希顏生病不得不改變行程,當天月夜趁漲潮船抵上虞通明。及至第四天天亮時方到達上虞城(時縣城在豐惠),蔡希顏、許半圭辭別。經詢問當地山人,獲知走羊厄嶺(今稱“羊額嶺”)其險無比,一行人故未選擇此路進山。于是,夜越金沙嶺、黃竹嶺。第五天拂曉,一行人進入四明山西麓。在經過余姚梁弄汪巷村時,王陽明、徐愛等即去晉訪在故里省親、時任廣東按察司僉事的汪克章(字叔憲,號東泉,為徐愛同年進士)。隨后,汪克章亦加入游山行列,并陪同陽明先生一行前往道士山觀白水沖瀑布。

  “白水沖”為四明山西北麓之游覽勝地,以飛瀑流泉之壯觀而聞名浙東,因瀑布下有潺湲洞,古有白道人曾修煉于此,別名“白水宮”。黃宗羲在《四明山志·名勝·白水山》條目下載:“飛瀑注壑,奔揚滯沛,數里之內,時有霧露沾人,所謂潺湲洞也。”王陽明對白水沖景觀情有獨鐘,一行人在白水沖駐足觀賞,賦詩唱和。王陽明賦《四明觀白水》二首,其一言:“邑南富巖壑,白水尤奇觀。興來每思往,十年就茲觀。停騶指絕壁,涉澗緣危蟠。百源旱方歇,云際猶飛湍。霏霏灑林薄,漠漠凝風寒。前聞若未愜,仰視終莫攀。石陰暑氣薄,流觸溯回瀾。茲游詎盤樂,養靜意所關。逝者諒如斯,哀此歲月殘。擇幽雖得所,避時時猶難。劉樊古方外,感慨有余嘆!”此五言古體詩傳達出王陽明對白水沖奇觀的眷戀之情。家鄉的山水,是王陽明生命情懷的寄托之所,是心靈投契的港灣。與一般的登臨游覽詩不同,此詩重點不在寫景,而是融理于“景”,由“景”抒情,在動態的描述中,抒發出生命的樂趣。

  游白水沖后,一行人再次獲知走羊額嶺道路險阻,便聽從山人勸告,由白水沖迂回西行轉向妲溪,越大嶺,經下館(今稱“下管”),直抵妲溪(今稱“達溪”)溪口。王陽明說:“(妲溪)吾遠族居也。”由此可知,王陽明十分清楚姚江秘圖山王氏是從上虞達溪徙居姚城的。一行人至釣臺山,觀賞“石筍雙峰”,王陽明賦《詠釣臺石筍雙峰》一詩。中午時分,一行人在王氏遠族新居家用午飯,主人熱忱款待,宗人亦紛紛前來問候。飯后,繼續前行,逢風景佳處駐足游覽,觀賞山水形勝。循溪上,傍晚到達王氏遠祖居地。一行人登石屋,詢“三龍潭”,濯溪枕石,賦詩唱和。陽明先生道友王世瑞嫌“妲溪”之名不雅,提議更名“文溪”,王陽明贊同更名,命曰“龍溪”,眾人稱之。如此,達溪又有“龍溪”之別稱。晚宿王氏遠族家。第六天,王世瑞乘興向南獨往龍潭探勝,因身體不適未成。徐愛則跟隨陽明先生徐徐下潭,順利抵達。晚宿王氏遠祖家。第七天,過遠祖祖居地?际、太平諸跡。其間,王陽明中暑仍堅持前行,而弟子朱守忠足傷,王世瑞亦得病,兩人均退出。晚宿王氏遠族家。第八天黎明,王陽明、徐愛和汪克章等人繼續向東南行走,望走馬岡。中午時分,在孔石沈氏家用餐。本想游覽“四窗巖”,因迷路未成,而趨韓采嶺,沿赤水溪,向東行走。在前往杖錫寺途中,王陽明賦《杖錫道中用張憲使韻》一詩,有詩句“山鳥歡呼欲問名,山花含笑似相迎”流傳。暮至“四明山心”處的杖錫寺,并在寺中過夜。山寺寂靜,王陽明披衣夜坐,月照人清,與弟子徐愛吟詩唱和,得佳句“晚投巖寺依云宿,靜愛楓林送雨聲”(《又用曰仁韻》)。此詩傳達出王陽明灑脫暢達的心境。第九天晨,在僧人引導下,經蜘蛛嶺、徐鳧巖,中午抵達石橋。后在牧童指引下,入雪竇寺,游隱潭,再上雪竇山千丈巖游覽。一路行來,王陽明、徐愛和汪克章三人抵達雪竇山千丈巖。陽明先生在雪竇山賦詩四首,即《游雪竇寺用方干韻》《次同游汪東泉韻》《次門人徐曰仁韻》和《登妙高臺觀石筍峰》,此四詩抒發了王陽明“至志”“至得”的真性情。黃宗羲編撰的《四明山志·詩括》中收錄前三首詩。王陽明一行原打算再往天臺山覽勝,后因天大旱,見山田龜裂,頓生惻隱之心,遂不再前往。下山至奉化蕭王廟大埠,到寧波府城后逗留數日,三人于七月二日乘船返余姚。

  三、知樂知學:惟雪竇以致遠

  陽明先生一行游歷四明山,前后歷時半月余。出發時為6人,后汪克章加入同游;其間許半圭、蔡希顏、朱守忠和王世瑞因故退出;王陽明、徐愛和汪克章三人堅持到最后。盡管王陽明在寫給黃綰的信中說:“此行相從諸友,亦微有所得,然無大發明”,但王陽明在與汪克章談論游四明山之感時,意味深長地說:“今日畢,素懷已中。所歷佳勝比比,獨不彰于古昔,乃今得與二三子觀焉。夫永樂諸山,可備游觀者也。四明,可居者也。龍溪,可以避地者也,然而近隘矣。杖錫者,可以隱德也,然而幾絕矣。乃若隱顯無恒,俯仰不拘,近而弗褻,遠而弗乖,可以致遠,可以發奇者,其惟雪竇乎!”此“可觀、可老、可避、可隱、可致遠”之“五可”,乃為陽明先生一行游永樂寺、四明山之精妙心語。

  在游雪竇山之際,陽明有詩句“莫訝諸峰俱眼熟,當年曾向書圖看”(《次同游汪東泉韻》)。此詩句亦傳達出同游者鐘情四明山水、心觀萬物、體道洗心之心靈世界,而成為明中以降四明山流風余韻的人文印記。對今人而言,傳承陽明心學的文化精神,游學四明山,重走陽明路,體悟“知樂知學”“非樂非學”陽明先生游山心訣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ㄗ髡邽橛嘁κ袞|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長)

編輯: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