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金星:《處分語》,一份資以明察的調查報告
繆金星
“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各方面的情況都有好轉。”這是歷史書上評價唐宣宗時期的一句話。唐宣宗年號大中,是唐王朝第十七個皇帝,也是晚唐最后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新、舊《唐書》的史官都盛贊其為唐代英主,“精于聽斷,而以察為明”。唐宣宗的明察,還反映在密召韋澳進《處分語》,并據此了解各地風情人物、民間呼聲,兼以委任德才相配的地方官員,妥善處理相關政務要事。
韋澳是唐德宗時宰相韋貫之的兒子,文宗太和六年,也即公元832年登進士第,此后十年不仕,至唐宣宗時充翰林學士,后累遷戶部、工部侍郎,贈戶部尚書。書上說他生卒不詳,性情貞退寡欲。其實,歷史上像他這樣的官員,能夠“生卒不詳”,應該屬于善終的好事,否則就不會沒有記載。
韋澳撰《處分語》的故事,最早出自《東觀奏記》,宋人王讜編撰的《唐語林》也作了引用轉述。說的是唐宣宗曾密召翰林學士韋澳,屏退左右人,對韋澳說:“朕每次召見節度使、觀察使、刺史等地方官員,苦于不了解各地風俗物產、政務要事,想要點評或指示,說不到點子上,卿可替朕到各地采訪,寫一份報告上來。”韋澳隨即遍訪四方十道,親自撰寫并整理成冊,連家人子弟也不知情。并將這份調研報告起名《處分語》,進獻給唐宣宗。
“處”為處置、處理;“分”為分寸、尺度!短幏终Z》意為皇帝策應各地方官員,分析利害,處置相關事務的基本原則和依據。一次,鄧州刺史薛弘宗入朝述職,出殿以后,對韋澳說起“皇帝對鄧州的政務大事太了解了,處理問題妥帖精準,實在是英明啊”。韋澳問皇帝談了些什么內容,原來都是《處分語》中所提示到的。
對于韋澳其人其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有記載。當年,韋澳在義成節度使周墀手下為官。周墀入朝做宰相時,問他:“我的能力不夠,責任重大,當此臨別之時,你能給我一些忠告嗎?”韋澳只說了一句話:“但愿相公不要有權。”周墀愕然,不知所措。韋澳說:“官賞刑罰,相公都應該為天下百姓著想,服從社會公論,千萬不可憑自己的愛憎喜怒,如此則國事才能辦好。而做到了這點,個人又有什么權力可言呢?”周墀恍然大悟,深以為然。
“力小任重,能與天下共其可否,天下自理,何權之有!”韋澳的話,實在是說到點子上,其勤政、務實的工作作風,深得宣宗皇帝信賴,難怪“密召、屏左右”,把調查研究、資以謀政的重要工作委派給他。
古今同理,《處分語》之于今日,既可視作一份調查研究的“內參”,是我們做好工作的提示和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研究、思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顯然,調查研究已成為新時期引導我們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做好工作的根本辦法和途徑!短幏终Z》作為古時候一份資以明察的調查報告,至今有其可供借鑒的現實意義。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