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pan id="6mrv8"></span>
      1. <optgroup id="6mrv8"></optgroup>
          中國寧波網首頁

          搜索 郵箱 網站地圖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寧波網 >> 理論 >> 理論漫談

          李婷:跟風式同質化創新之弊

          http://www.lapoloniadelospolacos.com    中國寧波網2023/09/08 09:01稿源:北京日報

            李婷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基層治理創新至關重要,是關乎國家治理目標實現的“最后一公里”。近些年來,在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等戰略實施過程中,各地政府紛紛開展創新實踐,涌現出了一些創新模式。其中,也有一些“為競爭而創新”“為創新而創新”等基層治理“偽創新”現象,即創新已然成為一種目的,而非追求公共價值的手段。“偽創新”主要體現為“玩概念”式創新、變換表述玩文字游戲、形式變化勝過內容革新等或是創新陷入“形式主義”“內卷化”等。

            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一些基層政府對外部環境的感知力和治理能力不盡相同,在有些地方,同級政府的“創新錦標賽”營造了一種“比學趕超”的競爭氛圍,各地政府、各部門需要升級自身的創新項目和內容才能夠贏得上級領導的注意力與資源傾斜。但多元化的競爭往往會帶來注意力的失焦,容易導致創新的針對性不強,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境地,使不同地區走入“整齊劃一”的創新誤區。

            日益多元的目標任務下政府的考核指標增多,意味著考核難度升級,甚至可能遠超一些基層政府的能力范圍。但為了謀求更好的績效考核和評價結果,一些地方政府的創新行為開始“異化”。有些地區為區別于一般考核而謀求“創新”,更易體現“創先爭優”政績效果,但不愿承擔變革所帶來的成本與風險,這容易使部分地區的創新流于形式,導致一些創新實踐未能引發實質性的制度變革,轉而變成一種表象的趨利迎合,甚至出現“為了創新而創新”等“偽創新”現象。如,一些基層創新項目的開展由于超出自身能力,很多事情無法承接,造成資源、人員、物力跟不上創新進度,創新變成短期行為,難以長期持續下去。也有一些基層部門忽視真問題,玩文字游戲,將原有的工作經驗進行概念上的整合,并冠以“創新”之名。這種看似“省事”的“偽創新”之所以能夠持續存在,其內在原因是地方政府既想獲得創新競爭所帶來的實質好處,又想逃避責任,不愿觸動利益,其本質是一種以“應付式”的創新心態所進行的“偽創新”投機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創新行動者對于開展創新項目的預期成效期待值過高,在應對創新的風險與不確定性時,反而出于“拿來主義”的動機,全盤照搬其他地區的創新模式和做法,忽視了創新本身需要立足于當地的資源稟賦,從而造成概念創新、模仿創新和形式創新,顯然,這樣的創新是不可持續的。如,同級政府創新擴散過程中易出現創新模式與制度直接套用問題,忽視當地自身發展情況和客觀條件,直接導致創新無效,造成資源浪費。還出現了很多“跟風創新”“同質化創新”,如,特色小鎮等鄉村特色旅游項目,吸引了領導注意力,多個鄉鎮領導被要求下鄉視察、觀摩。若相鄰地區間無法開展特色競爭,而僅僅停留于打造同質化的創新項目,將會喪失區位優勢,創新效果必然不佳。這樣,打造了很多景點及設施的特色小鎮可能淪為擺設,無法吸引游客前往。這一類同質化創新行為與項目會浪費大量人力、財物且回報并不高。此時,容易出現創新悖論——“越講求創新,創新越多,效果反而越不好”。

            所以,基層治理創新要關注創新目標導向、公共價值的實現和創新成效的真實評價。須基于地區自身所擁有的資源,避免跟風創新、形式創新等現象,并與周邊地區進行區位優勢的分析與比較,因地制宜,找準自身優勢后再開展創新。同時,充分激發群眾的創新活力,調動各方力量加快創新發展,推動落實符合當地發展實際、有特色的創新方案、政策措施和發展模式,避免同質化創新競爭。

           

          編輯: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1. <span id="6mrv8"></span>
            1. <optgroup id="6mrv8"></op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