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飛濤:為何傳統產業不能當“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江飛濤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地位”“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正確認識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并促進其轉型升級,對于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相較于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長期占據主體地位,有些事關百姓衣食住行等民生剛需,有些還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關乎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當前,我國傳統產業仍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將繼續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第一,傳統產業對穩就業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助力穩崗擴崗
傳統產業不僅在吸納非熟練勞動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而且在傳統產業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進程中,也會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一方面,傳統產業尤其是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以來對城鎮化進程中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具有強大的吸納能力,能夠創造大量城鎮就業崗位,為低技能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發揮就業“穩定器”作用。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傳統產業加速滲透及平臺經濟的廣泛興起,傳統制造業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和空間組織方式發生改變,也會催生技能密集型等高質量就業崗位和更為靈活的就業方式,為中高技術人才和技能復合型人才提供重要的就業渠道。即使進入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傳統產業仍然具有穩崗擴崗的巨大潛能,能夠通過技術改造為高質量就業提供新思路。
第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較大空間,能夠助力產業鏈向中高端攀升
從需求端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消費水平不斷升級,不同收入群體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對傳統產品質量、功能及服務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從供給端來看,傳統產業在高品質產品設計、工藝水平和品牌運營環節上與國際領先企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尚無法滿足國內中高端市場個性化、細分化、差異化、定制化的要求。傳統產業中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廠商可以依靠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進,引入柔性制造系統來提升生產運行效率,應對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與環境保護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此外,我國傳統產業還能夠通過設計能力、產品質量控制與勞動者技能提升及數字化轉型、技術創新等逐漸實現產業鏈邁向中高端。
第三,傳統產業可以為新興產業與技術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與新興產業發展之間不是割裂對立的,而是互為支撐的。一方面,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能夠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等新興技術提供多維應用場景,進而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廣闊市場空間。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傳統產業在制造加工設備、關鍵零部件、制造工藝等方面提供重要保障,這對傳統產業的精密制造能力和精益制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需求創造角度看,我國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為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先進技術創新提供了應用場景,有助于提升關鍵原材料和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國產化率;從供給保障角度看,我國傳統產業在零部件加工精度、制造裝配工藝水平、關鍵材料的質量等方面的瓶頸突破和穩定保障,能夠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基礎制造和加工能力的支撐。
第四,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新發展階段維護產業安全的重要保障
盡管我國傳統產業的成本優勢逐漸減弱,但產業體量大和產業鏈完整的優勢依然存在。推動我國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能夠防止出現“脫實向虛”、產業空心化等問題,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保持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邁進的過程中,通過鞏固擴大我國傳統產業的生產制造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是維護我國產業安全乃至國民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
總之,伴隨我國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而是要著眼于產業自身的改造升級,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基底。(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工業經濟研究所產業融合研究室主任)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