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健 :“難得糊涂”與“裝糊涂”
徐 健
做人做事,到底是聰明一點好,還是糊涂一點好?答案不言自明,但在現實當中還真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一般來說,凡聰明者,善于察言觀色,頭腦靈光,見事早、行動快,能夠得到更多的資源和好處,更容易取得成功。糊涂之人往往反應遲鈍,不善于抓住機會,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里容易吃虧,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下風。
但凡事皆有度,都有兩面性。一旦聰明過頭,則容易“聰明反被聰明誤”。比如,一個人如果自恃比他人聰明,凡事過于精打細算,甚至時時處處算計人家,雖可一時得逞,但難保永遠成功。有的人“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做錯了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或偷雞不成反而蝕了把米,就在于過高地估計自己,誤把精明當聰明,最終吃了虧。
鄭板橋有名言曰“難得糊涂”,得到不少人的推崇。從正面理解,這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有時候,做人糊涂一點,反而會更輕松,能得到更大的福報。一些大智若愚的人之所以受到人們仰慕,其原因就在于此。
所謂“難得糊涂”,在我看來,就是說在生活中,眼光不妨看得遠一點,對利益得失看淡些、看開些,少些爭名奪利,少些錙銖必較。即便是面對偶爾的吃虧、挫折甚至失敗,也要拿得起、放得下,別太當一回事。說到底,一個人只有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以平常心對待各種各樣的誘惑和考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無掛礙,方得自在,人生才能圓滿。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做到“難得糊涂”并非易事,需要很高的境界和修養。
當下,需要關注和警惕的是一種“裝糊涂”的風氣。一些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以“難得糊涂”為托辭和借口,行“裝糊涂”之伎倆,故作姿態,令人難辨真假,具有較強的偽裝性、欺騙性和危害性。這種風氣,充斥于社會各行各業尤其是機關事業單位。“裝糊涂”成為一些人自我保護的不二法門,成為深信不疑、屢試不爽的職場信條和生存之道。
“裝糊涂”者最大的特點是不講原則,不愿承擔責任,缺乏擔當,甘愿示弱甚至“躺平”。其種種表現:有的在上級領導面前唯唯諾諾、言聽計從,唯馬首是瞻,從不說一個“不”字,更談不上直言諫諍、據理力爭;有的怕說錯話,擔心授人以柄,于是盡量少開口,從不主動亮明自己的觀點,習慣于隨聲附和,亦步亦趨;有的借口能力有限,對工作推三阻四,遇到矛盾問題往后躲,面對群眾疾苦裝聾作;有的兩耳不聞身邊事,對不正之風和不良習氣,更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
“裝糊涂”者,看似糊涂,實乃精明之至,是十足的精致利己主義者。“裝糊涂”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庸俗哲學,其實質是圓滑世故、自私自利、貪圖享樂,其根源是政績觀、價值觀出了偏差。
一個地方或一個單位,如果“裝糊涂”的人多了,也就意味著有個性、敢較真、善擔當的人少了,必然變得死氣沉沉,缺乏活力和戰斗力。如此環境,很難創出一流業績,干部自身也很難得到成長,而且還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風氣。
改變這一現象,固然要從改善職場生態、重塑職場文化入手,需要領導干部帶頭弘揚正氣,作擔當有為的表率,更需要身處其中的每個人的自覺。盡管,現在的社會大環境還不甚理想,職場上還有各種不如意之處,如在一些地方,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搗亂的。諸如此類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但這不應成為我們“裝糊涂”以逃避現實的理由。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形勢逼人,要求我們須多一份干事創業的激情和對工作的熱情,時刻保持清醒、理性和勇氣。
一個人,當面對待遇、名利時,不妨糊涂一點、灑脫一點,但面對工作和事業,面對各種困難和矛盾,尤其是面對大是大非、大風大浪考驗時,須頭腦清醒,傾情投入、認真以待,而決不能含含糊糊,或揣著明白裝糊涂。
“裝糊涂”沒有出路,一味“裝”下去,必將一事無成,最終輸掉的將是整個人生。只有做一個真實坦誠、富有情懷、充滿熱情的人,敢作敢為,有所作為,人生才能無怨無悔。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