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忠:樹立大食物觀,托舉美好生活
李孝忠
眼下,秋糧作物正處于產量形成關鍵階段,各地正多措并舉緊抓田間管理,全力以赴保障秋糧生產豐收,確保國內糧食供給穩定。在糧食安全基礎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農業與食物、糧食與食物的辯證關系逐漸清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這為新時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國民營養提供了遵循和指引。新時代筑牢糧食安全基石,需要我們牢牢樹立并深入踐行大食物觀。
堅持把保障和促進糧食安全作為出發點。保障糧食安全,既要保證14億多人吃得飽,又要保證吃得好。我國傳統飲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能量基本上可滿足機體需要,但蛋白質、脂肪偏少。踐行大食物觀,意味著加強農業供給側改革,由單一供給側管理向供需兩側雙向拓展,促進食物多樣化供給,促進植物性和動物性食品消費占比均衡,為優化國民飲食結構奠定基礎。同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大豆等油料作物種植面積,推進南菜北運基地和北方設施農業建設,穩定生豬基本產能,擴大牛羊肉和奶業生產,提升漁業發展質量,確保“油瓶子”“菜籃子”“肉盤子”供給穩定。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還要求確保糧食的高質量供給和可持續供給,改變傳統農業對資源環境不可持續的高強度開發利用,廣泛挖掘各類食物資源,推廣綠色、生態、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以科技創新促進種質資源技術創新、農業基礎設施與裝置技術創新、農業生產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多元化食物生產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資源利用效率。
引領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轉變。以大食物觀引領生產結構的轉變,是指從相對單一的糧食生產轉向多元化食物供給。在保證糧食供應充足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果蔬類、動物性蛋白及海洋食品生產,才能更好滿足多樣化膳食營養需求。實現食物供給來源的多元化,要向森林、江河、湖海要食物,向動物植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合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等生物資源,充分挖掘生物資源潛力,最大限度減少土地資源依賴和環境影響,全方位、多渠道優化食物原料供給結構,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食物需求。大食物觀引領的消費結構的轉變,則是指從以糧食消費為主轉向多元化食物消費。在保障糧食,尤其是口糧有效供給的基礎上,中國人飯碗里的食物種類更加豐富,消費升級與食物供給多樣化同步協調,逐漸呈現“更營養、更健康、更合理”的趨勢。具體來看,主食在消費中占比下降,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等消費量明顯提升,這有利于形成更加均衡的膳食營養結構。在食物消費上,消費者更加注重質量和營養,推動食品生產體系不斷優化迭代,實現從果腹到吃飽、從吃飽到營養、從營養到均衡、從均衡到健康的整體轉變。
著力提升生產效率、控制物流成本、實施標準認證等。在提升生產效率方面,以科技為內核推動創新,在種質資源開發、種植養殖過程管理、包裝與品牌設計等各個方面加強研發力度,從種養到銷售各環節全面發力,提升食物生產的全過程效率。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推進農產品全國大市場建設,完善流通體系,暢通食物生產者和食物消費者之間的連接渠道,減少交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針對農產品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中的薄弱點,采取針對性措施盡快補齊短板。在實施標準認證方面,加速完善適應大食物觀發展的食物營養評價制度、食物質量安全國家標準制度,建立食物營養評價數據庫和食物產品質量標準數據庫,加強檢測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助力建立健全更符合中國人營養健康需求的食物供需體系。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