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甫:只有“知心”才能“走心”
張濤甫
黨的創新理論,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提供思維導圖和行動指南。理論要轉化為實踐,傳播頗為關鍵。成功的傳播,需要把握三個重要環節:受眾洞察、話語轉化、媒介連接。
受眾洞察——
理論不是游離于人民的七彩祥云,而是連接黨心和民心的紐帶,是凝聚共識、激發奮斗的行動指南。黨的創新理論只有實現成功傳播,才能真正抵達人心,獲得受眾理解和認同。
在新傳播技術語境下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可借力大數據技術和算法,對超大群體進行受眾洞察和行為軌跡畫像,借此實現對目標受眾的精準洞察,做到“知心”。通過海量的數據集聚,可以發掘受眾的接受期待和意識形態圖譜。在此基礎上,將理論話語轉譯和轉化,進而實現理論傳播的“走心”。
群眾思想不是鐵板一塊,而是以圈層化方式存在,存在大大小小的價值圈層。與之相伴,有關主流意識形態的接受、理解、認同機制也特別復雜。為此,需要對分眾化的價值圈層進行精準洞察,針對不同的接受期待和理解偏好,進行滴灌式傳播。
話語轉化——
再好的理論,如果只局限于組織“內循環”或在少數群體中“小循環”,不能被人民群眾所理解和認同,就不可能合眾力、匯眾智,更難以凝聚思想、統一行動。
理論話語具有一定的抽象度,來自實踐和經驗,又超越實踐、高于經驗。黨的創新理論包含一整套系統、深刻的理論話語,體現了黨的意志和集體智慧。在傳播過程中,需要進行理論轉譯、話語轉化,將理論話語轉化為社會話語。
要通過社會化、組織化的傳播活動,通過成建制的傳播網絡,將意識形態話語滴灌到各個社會個體,將個體認知和認同接入主流意識形態系統,進而成為社會面上的意義共享系統。
現實中,有的理論宣傳仍然沿襲說教的套路,居高臨下,“上下一般粗”。實踐一再證明,一味簡單粗暴地說教,其結果就是理論淪為干枯的話術,流于空轉,不接地氣,沒有人氣。
中國的發展要有中國話語的保駕護航。要善于用事實講故事,這是穿越意識形態壁壘的有效傳播方式;要把價值、立場、偏好巧妙融化在事實和故事中,就像將鹽化在水中一樣;要善于選擇講述者,尤其是找到目標受眾可接受的講述者;故事的形式感也很重要,要善用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媒介連接——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頂層設計高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過話語創新和傳播體系再造,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與傳播的雙重強化。
新形勢下,主流媒體從業者要具備超強的話語轉化和傳播能力,努力將政治議程轉化為媒體議程,進而與社會議程對接,實現三個議程的傳播閉環。三環形成向心合力,才能保證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有效觸達。
還要看到,新媒體技術全面打開社會系統,打破了由主流媒體掌控的輿論話語權,稀釋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效果,弱化了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與傳播的強連接。
因此,要對網絡生態進行優化、治理,凈化網絡空間,清理網上的雜音、噪音。通過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優化傳播環境,暢通傳播渠道,減少傳播過程中的干擾和路障,實現黨的創新理論的有效傳播與觸達。
。ㄗ髡邽閺偷┐髮W新聞學院院長、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院長)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