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首頁

搜索 郵箱 網站地圖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寧波網 >> 理論 >> 學習貫徹二十大

文化禮堂助推鄉村精神共富的“七大模式”

http://www.lapoloniadelospolacos.com    中國寧波網2023/05/19 11:16稿源:寧波日報

  盧迅 李鈺權 李義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文化是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支點,文化振興是鄉村精神共富的靈魂。自2013年創建以來,我省文化禮堂目前已實現全省覆蓋,作為農村的“精神家園”和鄉村文化治理平臺,如何助推鄉村精神共富,建立相適應的文化發展模式,是其在新階段的新任務。我們組織課題組通過對分布在全省不同區域的181個文化禮堂實地調研,梳理歸納、分類提煉出文化禮堂助推鄉村精神共富的“七大模式”,以期進一步提升全省農村文化禮堂效能,加速打造農村文化禮堂2.0版,助力在共同富裕中實現鄉村精神富有。

  1 “賦能增權”模式:激活鄉村文化生產要素

  鄉村由于其區位及發展水平,往往導致相應的人力、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缺乏,進而限制本地文化資源的利用,因此,需要通過賦能的方式,激活鄉村文化生產要素功能,增強鄉村內生發展的能力。“賦能增權”模式的邏輯是通過要素資源共享、協同合作和創新發展等手段,實現整個文化禮堂及鄉村文化建設的優化升級。其主要方式包括通過數字技術、藝術、教育賦能等,提高鄉村在文化供需兩側的自主能力,提升居民文化素養,促進鄉村精神共富。

  2 “黨建引領”模式:打造鄉村精神文明高地

  “黨建引領”模式是指以基層黨組織為引領,走群眾路線、了解群眾需求、為群眾服務,推進文化禮堂功能發揮;鶎狱h組織充分發揮熟悉群眾、密切聯系群眾優勢,發揮黨員積極帶頭作用,以系列黨建活動引領村民精神文明建設。這種模式強調黨建和文化禮堂的有機結合,注重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深入地融入鄉村日常生活。如鄞州區回龍村在探索文化禮堂運營模式創新的同時,不斷增強黨建引領鄉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用,成立鄞州區首支村級流動人口志愿隊伍,搭建新老回龍人溝通橋梁,促進村民文化融入和文明治理提升。

  3 “家風涵養”模式:引導鄉村文化新風尚

  “家風涵養”模式是對傳統家風家訓、鄉風文明等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轉化,形成鄉村優良道德風尚,涵養文明鄉風氛圍的發展模式。依托文化禮堂,通過對鄉村家風家訓等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等方式,對優秀的家風家訓等家族文化進行現代化轉化,激活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融入當代鄉村日常生活。在現代化發展中再塑鄉村文化新發展,樹立鄉村新風尚,涵養鄉村新文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村民文化素養。比如,杭州喬司街道五星村和溫州龍灣區永昌鎮等地的文化禮堂,通過家風家訓學習及展館建設,讓村民更深入地了解本村歷史,提高文化認同和自信。

  4 “節日活動”模式:提升鄉村文化凝聚力

  “節日活動”模式是指以各種傳統和國家法定節日為主導,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來豐富和滿足鄉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傳承傳統,凝聚認同。通過傳統或法定節日,如端午節、國慶節以及本地傳統廟會等,展示和傳承民俗文化,增強村民對民族及本地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如不少文化禮堂在端午節通過開展多種形式活動,讓當地新老居民更好地了解和傳承端午節民俗文化,并將繪寫活動、讀書禮活動、“拜師禮”等傳統文化,融入傳統節日中,讓村民通過沉浸式文化體驗,從而潤物無聲地將其精神內涵浸入村民心田。

  5 “文旅融合”模式:激發鄉村文化資源活力

  “文旅融合”模式是一種將文化、旅游和創意產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通過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和旅游產品來打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旅產業,激活地方文化資源及村民創造力等生產要素,促進其內生發展動力。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禮堂需更好地發揮鄉村文化建設和治理的“樞紐”平臺作用,將文化禮堂建設和本村整體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在實現文化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好地引領鄉村文化創新發展,是可以兼顧富“口袋”和富“腦袋”的一種模式。

  6 “鄉賢引入”模式:加強鄉村優質人才供給

  “鄉賢引入”模式是以鄉村名人引入和外部人才引進為核心,讓其參與到鄉村的建設之中,將鄉賢資源轉化為鄉村發展資源。鄉賢本身作為一種人力資源,同時還是一種生產性資源,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技術等,更有對鄉村本土文化的認同精神。這種文化認同精神對當前鄉村的發展尤為重要,它構成鄉村精神共富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如奉化蔣葭浦村是課題組時隔三年后重訪的一個村,變化很大,文化禮堂成為附近最漂亮的一個禮堂,該村發展跟重視鄉賢有很大關系,通過舉辦活動及村史館的建設等,吸引在外村民回鄉支持村里建設,體現了較強的文化凝聚力和認同感。

  7 “空間再造”模式:拓展鄉村精神家園載體

  在物理層面,文化禮堂作為一種公共文化設施,其本身即是對鄉村公共空間的重構。而“空間再造”模式,是基于鄉村公共空間的局限性和村民文化需求的增加,在優化原有文化禮堂空間基礎上,通過有計劃的空間拓展和重構,滿足村民的文化活動需求,增加村莊文化供給及發展空間,打造鄉村精神文明的多樣空間載體。這種載體可以新建,也可以對已有舊建筑的再利用,從而形成“中心-多點”空間模式。依托文化禮堂,通過載體的增加可以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多樣化的內容供給,滿足村民的不斷增長文化新需求。

 。ㄗ髡邌挝唬赫愦髮幉ɡ砉W院)

編輯: 鄭曉華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