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林: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張曉林
觀點提示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關鍵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性和重大的現實必要性,是黨領導中國人民歷經革命、建設、改革百年奮斗進程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所致。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是中國道路。我們強調“道路自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和輝煌業績毫無疑問是最鮮活、最有力的詮釋和見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緣何而來?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中固有的,而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在歷史中、實踐中、發展中形成和創立的,因此,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點、實踐觀點、發展觀點來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斷增強歷史的自覺性和歷史的主動性。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形成于歷史的接力探索之中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成和發展,是與黨的艱苦卓絕的奮斗史緊緊聯在一起的,是與黨領導的新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波瀾壯闊的發展史緊緊聯在一起的。在黨的百年歷史進程中,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顯而易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不畏艱險、不屈不撓,不斷接力探索、開創發展起來的。黨帶領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富裕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也不斷深入,在戰略上日趨成熟、在內涵上日趨豐富,在高度上日趨提升,從而成功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提出努力把我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目標。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論斷,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建設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強調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戰略部署,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不難看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開創,是和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前后接續、一脈相承、淵源相繼的,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發展、不可割裂的歷史進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置放在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宏大、深邃的歷史背景下來理解和把握,才能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發展的歷史厚重感和艱辛感,倍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辟、開創歷盡了篳路藍縷的艱難困苦、歷盡了數不盡的各種代價,是來之不易的,必須倍加珍惜,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立足于中國國情這一最大實際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所以引領我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強國富民之路、實現國家現代化之路,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梢哉f,立足中國國情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最核心的本質特征。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中國歷史有著自己的獨特性,曾經是內憂外患、苦難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根本原因就是從實際出發,找到了一條正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革命是這樣,建設和改革也同樣是這樣。新中國成立之后,當代中國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現代化,同樣有著自己的獨特性:一個是長期面臨的外部環境風險和考驗的嚴峻性、復雜性前所未有,一個是國家人口眾多、貧困落后、基礎薄弱、發展很不平衡。如何在一個有著人口眾多、經濟社會落后、外部環境挑戰頻發的發展中大國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的振興,在任何人看來都是異常艱難的時代課題。解決這一歷史性的時代課題,既沒有書本的現成答案,也沒有可資援引的現實范例,只有從我們的腳下走出一條路來。以此為出發點,我們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由此確立了一系列大政方針和政策措施,引領我們取得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發展成就。
黨的十九大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的國情發生了新的變化。經過新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從我國國情的新變化新特點出發,我們黨提出發展進入新階段,確立高質量發展的主題,構建新的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預示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內涵的豐富和質的飛躍,必然引發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升級、產業體系的重組以及整個社會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巨大變化和進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經濟社會加速轉型的態勢清晰可見,彰顯和含納的現代化的意義一目了然。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準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創新,注重發展動力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建設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的美麗中國,推進綠色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推進共享發展,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努力。
由此可見,深刻認識并牢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才能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不動搖,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勝利。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發展中不斷拓寬、不斷深化、不斷豐富
“作始也簡,將畢也鉅。”在歷史和實踐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斷拓寬、不斷發展,充滿著勃勃生機和強大生命力。我們始終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探索發展,不停步,不止步,不猶豫,一往無前,爬坡過坎,戰勝無數的困難和風險,確立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確立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在經濟領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在政治領域,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在思想文化領域,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社會領域,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生態環境領域,不斷完善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道路;在黨的建設領域,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不斷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完善和發展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體制機制,使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成為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和脊梁,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和全國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大力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發展中不斷壯大?梢郧逦乜吹,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發展中不斷拓寬、不斷深化、不斷豐富,前景光明致遠。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在新的征程上,面對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一如既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是我們矢志不移、砥礪前行的奮斗方向。
。ㄗ髡呦怠肚笫恰冯s志原總編輯)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