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群生活”的坦蕩與躲閃
韓浩月
我的手機里有上百個微信群,每天?吹娜,十個左右,其中有四五個是置頂的:包括一個編輯作者工作群,幾個人討論新書的內容、封面、宣傳;一個小家庭群,出門在外的時候,要及時響應群里的呼喚;一個大家庭群,這個群通常一星期沒人說一句話,但不能錯漏其中的重要信息;一個好友群,經常喝酒的那幾位,每天插科打諢幾句;還有一個評論員群,雖然說話少,但基本每天在潛水瀏覽,想知道同行們都在聊什么。
這樣的幾個群,基本就勾勒出一名中年人的畫像。不知道年輕人通常會有什么樣的群,反正據我所知,許多中年人的“群生活”基本如此。也不是沒有空降過來的群,那往往是外出活動時臨時拉的群組,方便熟悉或不怎么熟悉的天南地北的朋友們,互相吆喝著早中晚飯,以及分享各自拍攝的照片,這樣的群,往往在活動結束沒幾天后,就沉寂了。
有的群一沉就是一兩年甚至更久,偶爾有人往里面扔了一條鏈接,把群頂了上來,這叫“炸群”,這個說法感覺像“炸魚”一樣,把魚從湖底炸上來,看見魚了,魚翻白眼了。所以,被炸上來的群,沉下去也快。偶爾我會翻看一下,被頂上來的群成員,有的名字一看就知道是誰,有的,就已經很陌生了。
我知道許多人在加群之后,第一個動作是把群靜音,第二個動作是把群存進通訊錄,這樣方便查找。群靜音的好處是,可以避免提示音的打擾,但也因此會錯過一些消息。前些天我在瀏覽一個群的時候,看見有過去的老朋友“@”我,跟我說話,但因為沒及時看到,沒能回復,所以趕快也“@”他一下,表達問候和歉意——通常,這樣的回復,是無法得到再次回應的,這就是網絡社交的特點之一,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時間界限,過了某個時間點,說話的時機、情緒,就消失了。
據說新版的微信上線了一個新功能,可以在靜音群消息的同時,通過關注特定群成員的方式,讓被關注者的消息穿越靜音的封鎖線,把提示音送到你耳朵里——這樣的描述,感覺那聲音像是來自戰場上的信號彈。這樣的功能,肯定是有人需要的。
一直有人說,微信對人性的洞察細致入微,它早已模糊了“工具”與“情感”的邊界,讓兩者渾然一體,網上經?吹礁鞣N微信社交禮儀,看的時候不以為然,真遇到所描述的狀況時,卻發現言之有理。一個個微信群里,活躍著我們的另一個形象,要么活潑幽默,要么低調嚴肅,要么滔滔不絕,要么一言不發,要么一言不合就退群,要么“打死我也不走”……微信群里有我們的坦蕩,也有我們的躲閃,一個人的社會形象,從現實與網絡的兩端向中間聚集貼合,最終成為一體。
使用微信這么多年來,我只主動退過一次群,那是因為被人誤會,發生了幾句口角,一生氣退群了,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真沒必要。有此一例,此后再也沒退過任何群。面對的無數群,其實組成了一個人所看到的網絡世界的全部,這里有和現實社會一樣的眾生百態,但和現實社會不一樣的是,你更有條件做一名參與者或者旁觀者,并且參與和旁觀的分寸都由你掌握,有了這樣進退自如的選擇,就不用把自己送到情緒的火焰山了。面對網絡大世界,就像登頂呼吸徐徐清風那樣,淡定最好。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