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達:劉安的豆腐和沈從文的轉行
陳鳴達
成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一方面失敗了,另一方面卻取得了成功。
上述成語,讓人聯想起劉安的豆腐和沈從文的轉行。據說,豆腐是西漢時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劉安的一生除了組織人編撰《淮南子》,很大的精力花在煉丹上。一次煉丹時,他不小心將煉丹用的一種原料——石膏粉掉進了身邊用來解渴的豆漿盆里,豆漿盆里咕嚕咕嚕一陣波動,一會兒時間豆漿結成固體狀。此時,劉安恰好口渴肚餓,抓起來放在嘴里,頓覺又鮮又嫩,口感極佳,豆腐由此產生,并很快傳播開來,成為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盛行于漢、魏、晉時期的煉丹術,不但沒有煉出所謂的長生不老丹,相反,不少人還為此喪了性命。然而,煉丹中的副產品——豆腐的發明,卻實實在在地造福了百姓。此外,中國火藥的發明,也與煉丹有著直接聯系。
如果說劉安發明豆腐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歪打正著,無意間成了豆腐的祖師爺。那么,沈從文的轉行,則可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喻之。
沈從文早年成名,所著小說享譽中外,是著名的文學家和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他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品陳列室從事撰寫說明和講解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再后來,他一頭鉆進古書堆,一心研究古代服飾,數十年間,默默無聞,埋頭鉆研,終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出版發行《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填補了國內外研究的空白。頗有意思的是,當初公開斥責沈從文為“反動文人”的郭沫若,親自為該書作了序。沈從文也因該書的出版,由文學家成為文物專家。
也許有人會說,讓沈從文去搞文物研究,是文學界的一大損失,是歷史的誤會和悲哀。其實,不能簡單斷言。假設讓沈從文繼續從事文學創作,他是否一定能寫出高質量的作品,未必。名氣、才氣不亞于他的茅盾、曹禺等作家,后半生就未見有影響的作品問世。假如讓沈從文一直在文學界,等待他的或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胡風、丁玲和上世紀六十年代老舍、田漢等人所遭遇的命運。從某種程度上講,正因沈從文被迫無奈轉行,遠離了文學界紛繁復雜的政治漩渦,才得以安身立命。盡管在“文革”中,沈從文也受到過沖擊,進過“牛棚”,但與他原先的同行們相比,還是要幸運得多。因此,對沈從文的轉行,可謂得大于失。
看到一些材料,說西方人在探尋自然奧秘、創立自然科學之際,中國人卻熱衷于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大搞毫無科學依據的煉丹,實在是勞民傷財,愚蠢愚昧。這種有意褒西貶中的說法,我實難茍同。先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追求和探索精神應該肯定,特別是煉丹雖然失敗了,但由煉丹而產生的火藥、豆腐、藥丸等更值得思考,并從中獲得啟迪。比如,對任何好奇心、探索和研究,不要輕易地斥之為幻想、幼稚、迷信、偽科學,橫加打擊壓制,而是要寬容、鼓勵。人類的已知比起未知來微不足道,在探索的道路上要允許失敗。俗話說:“東方不亮,西方亮。”在某些研究領域,常見作為“東隅”的煉丹失敗了,作為“桑榆”的豆腐卻成功了,帶來意外的收獲。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一個人的人生不可能一路坦途,會有曲折、失意、失敗。如何面對,反映了一個人的心態、價值和定力。有人也許從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或怨天尤人,得過且過,有人也許重整旗鼓,另辟新路,再創輝煌。沈從文之所以能在文物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就在于面對得失寵辱不驚,坦然處之。他自稱:“應付任何困難,一貫是沉默接受,既不灰心喪氣,也不呻吟哀嘆,近于頑固不化的無從馴服的斑馬。”在他看來,關閉了一扇門窗,打開了另一扇門,不讓搞創作就鉆古書堆,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有收獲。的確,他是一個對一切留下生活印記的事物都有興趣,都會執著地觀察、思考、記錄的人,寫小說是行家,搞文物也是里手。有人這樣評價沈從文的轉行:一個知識分子在變動的時代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在這個位置上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和意義。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社會現象,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忘形,得失皆是尋常事;失是為了得,得中亦有失。進一步引申,還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若既不想失東隅,又想收桑榆,結果往往是東隅桑榆俱失。如既想當官又想發財者,其最終的結局無不是官財兩空。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