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曉燕:湯果我要多兩個
桂曉燕
今年的冬至剛剛過去。冬至這天,寧波人都要吃番薯湯果或漿板(酒釀)湯果,今天阿拉就從湯果這個話題聊起。這不,標題就是“湯果我要多兩個”。
這句話是誰說的?老寧波知道,這是癩頭說的。癩頭是流傳在寧波民間的歌謠《癩頭吃湯果》中的角色,一個調皮的小男孩。叫他“癩頭”,其實未必真有這毛病,主要是指他的脾氣,寧波人稱脾氣倔強的孩子為“強癩頭”。
舊時的寧波人,應節的食品作興自己做。冬至快到時,家家戶戶都要磨糯米粉做湯果。大人叫癩頭幫忙干活,于是就有了下面這番對話:
癩頭哎,來推磨!
磨擔重重嗬!
癩頭哎,來燒火!
灶洞熱熱嗬!
癩頭哎,來拔筷!
筷箕籠高高嗬!
癩頭哎,來吃湯果!
湯果我要多兩個!
短短幾句對話,將癩頭找借口偷懶的腔調和饞嘴的神態,表現得有聲有色。
看來,大人是希望癩頭幫忙干家務的,對他不是沒有要求,但是又一次次遷就了他。最后癩頭什么都沒干,湯果卻吃得最多。
孩子在家里該不該參與家務勞動?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通過20多年的跟蹤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兩者的離婚率和心理患病率也顯著不同。換句話說,愛干家務的孩子更加優秀,更有前途。
為什么做家務這件事情,跟孩子的優秀與否,有這么大的關系,以致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前途?哈佛大學的跟蹤研究以及相關的調查分析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好處非常之多,超出人們的想象。
例如,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自立精神。家長通過指導孩子做家務,讓他們明白,作為家庭成員,對家庭都有相應的責任,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有擔當,肯付出,勇于負責。以后走上社會,他們也能自強自立,絕不會像某些“巨嬰”那樣,離不開父母斷不了奶。
又如,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經常動手做家務的孩子,自然心靈手巧,善于克服困難、解決問題;而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孩子,就顯得笨手笨腳,有的竟然連一只白煮蛋的殼都不會剝,拿著滑溜溜的雞蛋轉來轉去,不知從何處下手。
再如,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愛干家務的孩子,勤快整潔有條理,這樣的好習慣能讓他們獲益終身,包括以后在工作上更得心應手,在婚姻生活中更和諧幸福。反之,從小嬌寵、不做家務的孩子就沒有這樣的福氣了。某些“小皇帝”和“小公主”結成的夫妻,沒有了老爸老媽侍候,只能天天叫外賣。呵呵!
媒體曾就各國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的平均時間,披露過這樣一組數據: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而中國只有0.2小時,也就是短短的12分鐘。近日在網上熱傳的一則視頻,也許可以成為這個數據生動的注腳。
視頻的內容是:一位小學老師做了一個測試,將一把掃帚和一只簸箕放倒在教室門內,觀察孩子們進教室時的反應。孩子們陸陸續續進來了。絕大多數孩子對地上的東西視若無睹,有的繞過去,有的跨過去,還有的被簸箕絆到了腳,也不知道收拾一下。最后,終于出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他進門看見地上的東西,趕緊彎腰拿起來,并把它們放到了教室的角落。
這個孩子的行動很暖心?墒,全班幾十個孩子,只有他一人做到了,不是很令人深思嗎?可以合理想象的是,大部分孩子在家里,基本上不做家務,至少家長沒有教育過他(她),看到地上有妨礙行走的東西,應該去收拾好。同時還可以合理想象的是,這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在家里是經常打掃衛生的,所以看到地上有東西,會很自然很自覺地去收拾,這就是有擔當。
最近,遼寧盤錦剛上任的教育局局長魏書生,在演講中這樣要求全市家長:“本人當(教育)局長,從明天開始,大家回去落實。盤錦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務勞動,有時間多做,沒時間少做,但不能停下來!……用行動去心疼父母,能承擔的家庭責任,從小承擔。一個孩子從小就知道心疼你(父母)了,長大了他自然會心疼老百姓,心疼集體和國家。”
魏書生局長的演講獲得無數網友點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無論是盤錦市的家長,還是其他地方的家長,都應該重視孩子的家務勞動。孩子自覺也好,或者像癩頭那樣找借口偷懶也罷,家長都要盡到認真督促檢查的義務。告訴孩子,該推的磨得推,該燒的火得燒,否則就別想湯果多兩個哦!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