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林:什么是“歷史村鎮的未來”
劉士林
由于現代產業體系十分復雜,同時鑒于過去鄉鎮企業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農村不像農村”等教訓,因此僅僅知道“歷史村鎮需要產業支撐”是不夠的,還應深入研究和探討什么才是真正符合歷史村鎮需要的產業。這個問題就實際而言,可以總結出兩點基本經驗。
一是工業不如旅游業。
首先,由于自身的基礎條件和社會發展水平所限,那些代表著時代先進生產力的新興高端產業盡管“看上去很美”,但實際上并不適合依然比較“土”的歷史村鎮。目前一些歷史村鎮的工業化,主要是承接城市淘汰的落后產業,或為周邊城市做產業鏈低端的配套服務,因此在村鎮一級集聚的主要是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產業。在今天的中國,這些產業不僅面臨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也污染了歷史村鎮寶貴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其次,旅游業是國家大力推進的新型產業,成為生產功能逐漸弱化、自然文化資源獨特的歷史村鎮的重大戰略機遇。大力發展旅游業,為歷史村鎮騰退落后的鄉鎮企業,開展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整治,對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吸引外出青壯年回鄉創業,最終恢復歷史村鎮的生態和生機具有重要意義,越來越多的歷史村鎮積極參與了這個進程。
二是旅游業不如文化旅游產業。
由于鄉村旅游主要是“城里人”在牽頭,因此,城市旅游中的一些突出問題,也成為鄉村旅游治理中的突出問題。首先是“過度商業化”的問題。以最早開展江南水鄉旅游的周莊而言,曾有媒體批評其“十步之內,必有蹄髈”。這主要是因為在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之后,小鎮的商業功能惡性發展并淪為一個大商場。其次是“產品同質化”的問題。旅游業的同質化,起始于“你搞什么,我也搞什么”,而宿命則是“我搞不好,你也搞不成”。為了能夠“玩出新花樣”,一些古鎮傷盡腦筋,不斷推出一些新的體驗項目和優惠舉措,但由于吃的、喝的包括自然或人造景觀,各地差別不大也容易模仿,必然導致“到這一樣,到那也一樣”。如果說,過度商業化是“商業功能”擠占了“文化功能”,過度同質化則是“形式泛濫”造成了“內容貧困”,一言以蔽之,這是由于旅游業被商業模式綁架,遺忘了“內容為王”的基本原則。
由此可知,對于歷史村鎮而言,最適合的產業不是工業,也不是旅游業,而是文化旅游產業。這是一種最大限度利用自身優勢、最小破壞傳統遺產、最大限度發揮文化傳承和教育功能的新型產業。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人文資源是旅游的核心資源。因此,歷史村鎮發展旅游業,必須深入研究歷史村鎮的文化資源,把它們融入旅游項目和產品開發中,構建“以文促旅”和“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環關系,最終解決旅游產業內容供給不足和歷史村鎮文化的無所寄托問題。
什么是“歷史村鎮的未來”?我想,一個理想的未來,應該是像明清時期的江南村鎮,主要特點是環境優美、生活富裕、商業興旺、教育發達、秩序井然……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在里面都有自己的位置,想離開時可以離開去闖蕩世界,想回來時又可以隨時歸來,而不是“回不去的故鄉”或“夢里的東西”。
。ㄗ髡呦瞪虾=煌ù髮W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來源:上觀新聞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