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寧波網 >> 理論 >> 理論漫談

于未東:從三個方面發力完善民生保障制度

http://www.lapoloniadelospolacos.com    中國寧波網2020/04/17 09:14稿源:學習時報

  于未東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為民生保障制度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中國特色民生保障制度理論研究提供了遵循。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策部署,著眼于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緊緊圍繞民生保障制度建設進行深入研究,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民生保障制度體系,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作出應有貢獻。為此,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做到“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民生發展趨勢,還需在以下幾方面持續發力。

  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兜底民生保障。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網,是國家利用財政資金直接對貧困人口依法實施的一種基本救助方式,發揮著縮小貧富差距、確保貧困群眾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維護社會底線公平的重要作用。社會救助制度有效地解決了生活水平低于最低標準的貧困人口、家庭基本生活問題,在保障民生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兜底作用。加快完善社會救助制度,要建立穩固的社會救助財政制度,從制度層面上確立救助資金來源,加大社會救助資金投入量,優化救助資金支出結構,增加兜底性民生需求方面的資金投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擴大社會救助制度覆蓋面?茖W審定救助對象標準,嚴格劃分救助群體范圍,適當引入民主機制,監管基層干部權力,將低保發放工作程序化、規范化,公平公正、高效合理地落實低保政策,避免“錯保”造成的擠壓公共財政資源現象,規避“漏保”引發的貧困人口失去基本生存權的風險。促進城鄉社會救助制度的有效銜接,統籌實施城鄉居民醫療、教育、住房等救助制度,同時加強城鄉協作,合力將各項救助工作落實到位,創建城鄉信息溝通平臺,設立全國救助人員信息庫,逐步實現社會救助城鄉一體化。建立中央與地方責任分擔機制,中央政府需承擔確立社會救助政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供統一救助核算標準、制定社會救助運行機制等主要責任,發揮其主導作用,地方各級政府分擔相應剩余社會救助責任,包括監督社會救助制度的總體實施情況,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補充機制、承擔部分財政支出責任等方面。

  落實就業優先政策,促進更充分高質量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就業優先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安定有序的必然要求。在經濟下行時期,要在減少失業、穩住就業的基礎上尋找新的就業增長點,以充分就業為導向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統籌協調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相關社會政策,形成以擴大就業為首要目標的聯動機制。加強黨中央對就業工作的統一領導,提高政府對就業優先政策的執行效率,將就業優先列為經濟發展戰略的第一序列位。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微觀管控,充分釋放市場活力,激發企業吸納就業能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發展崗位容量大的第三產業,繼續發展生產性產業的同時培育多種新型消費行業。落實國家現有各項就業扶持政策,對就業吸納能力強的中小型民營企業給予財政補貼、稅收減免、階段性緩繳社會保險等優惠政策。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靈活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釋放新經濟領域就業潛力,在經濟增長中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擴大就業公共服務覆蓋面,為就業困難的重點人群提供全面精準服務,保障人民公平擇業、自主擇業。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轉變傳統就業觀,鼓勵高校畢業生到鄉鎮基層和相對不發達地區就業,到非公有制小微企業中就業。

  合理配置社會公共資源,優化教育醫療資源布局。在社會公共資源配置問題上,要努力縮小各地區間公共資源供給差異,公共資源投入盡可能向貧困地區傾斜,完善公共資源財政支出制度,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公共資源財政投入總量,確保各項財政支出中公共資源占比逐年提高,實施經濟發達地區負責落后地區的幫扶政策,重點關注農村基礎性民生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公共資源配置標準,實現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均等化。健全保障公共資源全民共享的法律法規,維護公民依法享有社會公共資源權益,通過法律保障公共資源質量水平,規范公共資源財政支出。建立公共資源配置監督機制,組織內部設立監督小組對公共資源決策的協商、制定、審核、實施等過程進行全方位監察,搭建政府與社會網絡信息溝通平臺,拓寬外部社會監督渠道。將公共資源配置水平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指標,以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一體化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提高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的行政執行效力。認識到農村公共基礎教育、醫療資源遠遠落后的現狀,提高教育、醫療方面公共資源財政支出比例,優化教育醫療資源布局。加大醫療衛生硬件設施投入力度,增設鄉鎮衛生醫療所,調配優質醫療技術人員下鄉工作,消除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空白點”,改善農村就醫環境。升級公共基礎性教育資源,推進農村教育信息化,加快各偏遠地區教學點開設網絡課堂,助力教育均衡發展,鼓勵優秀骨干教師到鄉鎮基層教學,促進鄉村教師進城交流,實現城鄉師資力量互動。

編輯: 朱晨凱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