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寧波網 >> 理論 >> 茶座

王安石治鄞

http://www.lapoloniadelospolacos.com    中國寧波網2020/04/16 10:24稿源:寧波日報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慶歷七年(1047年),王安石出任鄞縣縣令,至皇祐二年(1050年),任滿離鄞。王安石在鄞縣留下了從政的腳印和理政的思考,以及大量詩文。

    朱軍備            

  2019年12月18日,是王安石998年誕辰日。東錢湖下水的忠應廟修繕一新,并設立王安石紀念館,向社會開放?梢哉f,王安石的改革大業是從鄞縣開始的。如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延請名師、興辦學校等,這些成功的實踐,為王安石變法時的主要內容如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樣本。鄞縣是王安石探索政務治理改革的試驗田,謀劃社會發展的出發地。“在鄞千日,影響千年”,是后人對王安石的肯定和懷念。

  為紀念王安石而修建的三座古廟

  在東錢湖畔,為紀念王安石而修建的古廟共有三座。

  最早建立的叫福應廟,又叫王文公行祠,此廟初建于南宋末年,位于距二靈山不遠的黃菊岙。據說此地是當初王安石登臨二靈山窺探治湖的必經之路,后因鄉民往此參拜不便,分祀至下水修建忠應廟,福應、忠應二廟名稱由此而來。另外還有一座靈佑廟,位于從下水至綠野村的路邊。三座廟的出現,可以見證東錢湖地區民眾對王安石的治湖功績是非?隙ê碗y忘的。

  忠應廟主體建筑建于清代同治年間,1987年10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忠應廟為五開四間合院,由門樓、大殿和東西廂房組成。門樓左側內墻豎有清同治四年的“永遠碑記”一塊。但因年代久遠,忠應廟屢有圮毀,東錢湖管委會修舊如舊。

  王安石紀念館位于十里四香、山水一號、下水濕地等旅游景區之中,修繕后的紀念館為湖區旅游增加了一處歷史人文景觀。紀念館以圖文形式展示了王安石生平,包括治鄞三載、興修水利、興辦縣學、貸谷于民、變法成就等,以及后人對王安石的評價與紀念。廂房二樓,展示了王安石的詩文及各地的紀念場所。

  原存的忠應廟內王安石的塑像,由原寧波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馮一清先生設計制造。原匾“王安石紀念館”由書壇泰斗沙孟海先生題寫。館內還有不少著名書法家題詞的匾額,如中國美院教授劉江題的“文明世則”,凌近仁先生題的“勤政愛民”等。

  東錢湖畔,沿湖有不少懷念之處。如71省道有段路名“安石路”,錢湖工業區內有“介甫路”,莫枝堰下有“介甫橋”,過去還有一座“介甫樓”。2009年,東錢湖管委會在環湖北畔興建了“半山憶”公園,也是為了紀念王安石。

  王安石治鄞的三個主要貢獻

  公元1047年,26歲的王安石風塵仆仆,從淮南坐小船來到了當時還是窮鄉僻壤的海濱小城鄞縣,開啟了他的從政生涯。

  7天后,他開始用腳步丈量鄞縣,體察民情。用12天時間,走遍東西十四鄉,調查研究,勸導鄉民。這段日夜兼程的“基層調研”經歷,被王安石寫進著名的散文《鄞縣經游記》:“凡東西十有四鄉,鄉之民畢已受事,而余遂歸云。”

  興水利,強基礎;重理財,紓民困;興教育,辦學校。這是史家公認的王安石在鄞縣的三個主要貢獻。

  興水利方面,王安石的主要成就是修海塘,創造了“王公塘模式”,同時對東錢湖進行治理,“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俞信芳執筆的《王安石與鄞縣》一書,對陂塘有詳細解釋,書中引用《中國海塘工程簡史》內容,稱王安石為鄞縣令,創筑鄞縣石塘,呈斜坡式,一改過去直立塘式,后稱荊公塘或王公塘。據乾隆《鎮?h志·水利》載:“王公塘在二都,上達縣城,下過穿山,塘起于孔野嶺下自西而東,橫亙以阻海潮。為鎮海海塘肇始。”

  用現在的話來說,王安石創造的陂塘,打破了傳統的直立式,采用塘身向外呈斜坡狀,以消減潮勢,這樣更科學,抗潮能力更強。而“決”,又采用了鄞縣人民發明的“碶”來實現,起到蓄淡水阻咸水的作用。

  王安石興修水利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政績是整治東錢湖。他組織率領全縣十余萬民工,除葑草,浚湖泥,立湖界,置碶閘、陂塘,筑七堰九塘。經全面整治后的東錢湖,從此“七鄉邑受沾濡”“雖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兇年之憂”,從根本上解決了周邊的水利灌溉難題,使東錢湖重新成為造福于民的“萬金湖”。

  重民生方面,王安石發現,青黃不接時節,雖說沒有受災,但在官方稅收及豪強的盤剝之下,還是有不少百姓生存艱難。于是,王安石將官府糧倉(常平倉)打開“發粟”給百姓,也就是低息借貸,等來年百姓收割后再還上新谷。這樣糧倉中的陳年糧食經過出借,得以更新,百姓也渡過難關,可謂一舉多得。這就是王安石在后來的變法中實施的化常平倉為青苗倉的實踐“青苗法”——“貸谷于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宋史·王安石傳》)

  鄞縣跨江負海,兼有鹽漁之利,素有商貿傳統。王安石深切同情人民的艱辛,主張以天下之財養天下之人,施行“青苗法”以解民生之困。此外,王安石還上書改革鹽稅制,并提出一系列財政制度改革的設想。

  興教育方面,北宋以前,甬上教育幾乎不成氣候。慶歷八年(1048年),王安石將縣治附近的孔廟作為學校,“鄞縣始有縣學”。鄞縣孔廟在如今的寧波市第一醫院位置。當時的鄞縣,教育人才匱乏,王安石遍訪山野碩老,終于找到了杜醇、樓郁、楊適、王說、王致等五位飽學之士,史稱“慶歷五先生”。在王安石的倡導下,明州形成了官學、書院、蒙學三個教學系統。

  王安石創辦縣學,對寧波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此后百年,涌現了如“甬上第一狀元”張孝祥等近3000名進士和12位狀元,這在全國也不多見。而在學術上,從南宋楊簡到明清的王陽明、黃宗羲延至清代的萬斯同、全祖望,“浙東學派”名揚四方。浙東文脈源遠流長,王安石開了一個好頭。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導虞云國認為,王安石在鄞縣積累了作為地方一把手的首創經驗,這是他變法前種種準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一經歷讓王安石形成了自己的治理思想:在天下之民所構成的大一統的國家里,縣政治理的好壞與否,關系到國家對天下的治理,因此縣政是鞏固整個朝廷統治的根本所在。

  從治鄞的成功到變法的失敗

  學者祝勇的《在故宮尋找蘇東坡》中說:“蘇軾初出茅廬,卻站在反對王安石的行列里。他不是反對變法,而是反對王安石的急躁冒進和黨同伐異。”進而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宋史》說王安石“果于自用”。王安石的這種剛愎,不僅在于他不聽反對意見,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更在于他不屑于從“慶歷新政”的失敗中汲取教訓,甚至范仲淹當年曾想辦一所學校,以培訓改革干部,這樣的想法,王安石都沒有。王安石的過度自信由此可見。他施行的改革注定不會比范仲淹推動的“慶歷新政”有更好的結果。

  惠及貧苦農民的“青苗法”,變成了地方官吏盤剝農民的手段;而募役法,本意是讓百姓以賦稅代兵役,使人民免受兵役之苦,但在實際操作中,又為各級官吏搜刮民財提供了堂皇的借口,每人每戶出錢的多寡,根本沒有客觀標準,全憑地方官吏一句話。王安石心目中的美意良法,卻似把血淋淋的割肉刀,遞到各級貪官污吏的手中。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一方面是基層官員將頂層設計的經念歪了,惠民的好政策到他們手中卻變成害民肥官的手段。另一方面,王安石改革動作過大,用藥太猛,又聽不進不同意見,變法失去眾官員的支持,一旦皇帝動搖,改革大廈立即傾覆。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后,高太后垂簾,司馬光掌權,凡王安石、呂惠卿所建新法盡皆被革除,再往后,黨爭迭起,大臣傾軋,徽宗昏腐,北宋淪亡。

編輯: 朱晨凱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