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萌
做實社區網格黨建,推進社區服務常態化是為民服務的新舉措。社區網格黨建,就是在管轄地域劃分若干網格狀單元的基礎上,把社區黨組織設置與管理網格有機融合,通過發揮社區黨組織領導作用,有效整合政府、市場和社會各類資源,教育引導黨員深入群眾、服務群眾,努力實現設置更合理、責任更明確、發動更到位、參與更廣泛、保障更有力、治理更精細、服務更周全的系統建設和整體建設。
城市社區通常具有管轄面積大、居民小區多、直管黨員多等特點,人口結構多樣化、空間結構復雜化、組織類型多元化使各種思想觀念和利益訴求在社區交織碰撞。合理劃分小治理區域,有助于推動工作重心下移、資源力量下沉,也為社區基層黨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提供有力抓手,從而把黨建引領社區精細化治理落到最小的組織單元。
同時,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疫情的考驗,社區網格黨建也暴露出網格黨組織“小馬拉大車”、群眾工作機制不健全、網格人員力量不足等問題。因此,探索適應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路子,夯實網格黨建,既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提高網格組織化水平,也要優化體制機制,解決制約網格治理效能的瓶頸性問題。
優化網格組織體系?茖W劃分網格是增強黨建網格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的基礎,科學劃網既要充分考慮區域黨員數量及分布情況,也要遵循“全覆蓋、不交叉”原則,以自然小區、樓院、樓棟等為單位,打造邊界清晰、覆蓋全面、管理靈活的網格體系。健全網格組織是增強黨建網格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的關鍵,要堅持完善“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三級組織體系,延伸社區黨委的治理手臂,由黨支部書記擔任網格長,支部委員、黨員、樓門組長、片區民警作為網格員,使網格單元成為有組織機構、有黨員隊伍、有活動載體的社區基本單元。優化運行機制是增強黨建網格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的重要保障,要建立流程管理機制,明確“格內立項解決—社區共商共治—街道吹哨報到—區級統籌協調”服務鏈條,實現回應訴求一軸到底;深化入戶走訪機制,推廣“走動式工作法”“網絡問政”“社工包樓”等經驗做法,通過定期走訪,收集群眾訴求和問題,形成需求清單;完善項目化運作機制,將網格服務細化到具體項目,引領群團服務、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回社區報到的在職黨員下沉網格,帶動人力、財力、物力及信息、智力資源有機整合,實現發現問題在網格、解決問題在網格、黨組織黨員發揮作用在網格。
為社區賦權擴能。從本質上說,社區居委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要把上面的“千條線”穿起來,必須改革創新基層治理,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抬起社區這個“龍頭”。一方面,要強化體制內橫向政策整合,打破基層派出所、流管辦等體制內單位“各人自掃門前雪”的狀態,凡是延伸到社區網格的治安、人口統計、流動人口管理等服務事項,要賦予社區黨委相應的知情權、建議權、參與權、評價權,樹牢社區黨委的“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從立法和政策上賦予社區黨委協調各類駐區社會單位的權力,建立駐區“兩新”組織開展經營和執業信息“備案制”,駐區物業公司、房地產中介機構、社會服務機構凡涉及社區居民的有關服務信息,要主動向社區備案共享,提高社區網格黨組織整合市場信息和社會資源的能力。完善駐區機關、國企、事業單位向社區網格報到工作制度,駐區體制內法人單位負責人及黨組織要主動向社區網格報到,以成員單位身份參與社區網格區域化黨建和民主協商,通過雙向溝通、雙向服務、雙向評價,強化有機銜接、互聯互動,建設休戚與共的“黨建同心圓”。
提升網格治理信息化水平。小網格包羅大信息,社區治理精細化離不開網格信息平臺的全面精準支撐。要將信息化延伸至社區網格基礎治理要素,重點做好社區地理、樓棟、人員及空間參數的編碼工作,將對應區位和空間內的居民、物業、樓宇企業等數據信息打包,通過制定信息規則,掌握全部區域、各類主體的各類信息,借助科技力量實現對社區網格的全覆蓋、精細化管理。同時,要整合屬地和規自、發改、住建、科信等職能部門資源力量,打通政策路徑,避免“家家點火、戶戶冒煙”“信息孤島”等現象。
培育社會治理共同體先進文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F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使社區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要適應街道、社區、居民、駐區“兩新”組織等“萬物互聯”的現實特點,以利益為紐帶,把政府主體、市場主體、社會主體真正塑造成互相需要、互相依賴、互相合作的區域共同體,在此基礎上培育適應共同體建設的樓門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營造利益共同體、生活共同體、治理共同體的現代社區觀念,實現社區網格內各類治理主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